close
3-0 中世紀教會禮拜音樂

3-1 葛利果聖歌

禮拜活動中的倡誦經文稱為聖歌(chant)。葛里果聖歌(Gregorian chant)
使用於羅馬禮拜儀式,以著名教皇葛利果一世(Gregory I, 在位於590~604)
命名,因音樂肅穆、風格樸素,又稱為素歌(plainchant。)

(一)Gregorian chant的形成
4世紀以來,基督教從地下走向公開,不同地區的基督教會形成了具有自己
特色的禮拜方式和聖詠音樂。此時西部歐洲流行的重要聖詠有:羅馬教廷
所在的古羅馬聖詠;米蘭的安布羅斯聖歌(Ambrosian chant);西班牙、
葡萄牙衣戴流行的莫札拉比克聖歌(Mozarabic chant);愛爾蘭、蘇格蘭
以及英國北部一帶的凱爾特聖歌(Celtic chant),以及流行於法國、比利
時一帶的高盧聖歌(Gallican chant)。

Gregorian chant並不能完全歸功於Gregogy I的貢獻,事實上,Gregory
chant是在Gregory I之後約百年的加洛林時代才開始廣為傳播。

Gregorian chant的形成有其歷史複查的意義─公元754年,丕平在教皇
支持下登基加冕,成為法蘭克王,丕平廢除當地原有的Gallican chant
,引進正統的古羅馬聖詠作為回報。此後,查理大帝繼續此傳統,可以看
到,Gregorian chant不過只是政教聯姻的一個產物。

最開始帶到高盧的聖詠可能只有詞沒有音樂,為使法蘭克人加速掌握羅馬
聖詠,查理大帝大舉興辦歌唱學校,並引進歌手,並邀請英國學者阿爾昆
(Alcuin, 約735~804)擔任主持。羅馬的音樂是通過口傳進入高盧的,
不可避免的,高盧當地的禮儀音樂被融合於外來的羅馬聖詠,於是,產生
了新的Gregorian chant。

(二)Gregorian chant的基本特徵
Gregorian chant的基本功能是服從宗教禮拜活動,其最一般的特徵為:
無伴奏的純人聲(男聲)單聲部形式、以拉丁文為歌詞、即興式且無明顯節
奏特徵、建立在自然音階基礎上。

Gregorian chant的歌詞主要來自聖經和詩篇,音樂服從於歌詞(*)。由
於其宗教性質,所以旋律較平緩,常以級進或三度進行,偶有四五度出現。

其歌唱方式約有四種:獨唱、齊唱、交替歌唱、應答歌唱(**)。各種歌唱
方式依禮拜進行的場地決定。

基督教禮拜儀式的詠唱有兩大內容:一為誦經祈禱(devotional),一為禮
儀歌唱(sacramental)。前者(devotional)是所謂的平調(monotone),
也就是半唸半唱的朗誦風格,旋律性差;後者(sacramental)突出莊重和神
聖,旋律性增強。而禮儀歌唱又大致可分三種類型:
1.音節式(syllabic style):一音對一字
2.紐姆式(neumatic style):若干音(2~5個)對一字
3.花腔式(melismatic style):多數音(數十個)對一字,具華麗裝飾特徵

而Gregorian chant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些較固定的形式,其中有:
1.詩篇歌調(psalm tone):最古老的聖歌,歌調主體常建立在一靜止的吟誦
音(riciting tone)上
2.交替聖歌(antiphon):最早是在詠唱詩篇前後加入的疊句,後來演化成一
種獨立的歌唱段落,在mass和office中均有使用
3.應答聖歌(responsory):常用於一些較精細修飾的禮儀部份,如階臺經(
Gradual)、哈雷路亞等
4.讚詩(hymn):古老的聖歌歌唱形式,由米蘭大主教聖安布羅斯(St. Ambrose)
從拜占庭引進,只用於office的禮拜儀式

(*) 此即為16世紀,由Zarlino所提出之seconda pratica的概念,即歌
詞文字支配音樂;相對的prima pratica則是音樂支配歌詞文字
(**) 獨唱(solo),常單指領唱的部份;齊唱(direct),就是沒有沒有交
替或應答歌唱;交替歌唱(antiphinal),就是唱詩班分成兩部份以上交相
呼應;應答歌唱(responsirial),就是獨唱唱完後,唱詩班重複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eopor0714 的頭像
    geopor0714

    無言以對

    geopor07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