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4-0 多聲部複調音樂的興起

與trope和sequence同時並行、更重要且更具歷史意義的擴展和修飾禮儀
方式,就是多聲部複調音樂。

多聲部複調音樂的產生對西汪音樂歷史具有劃時代意義。一個以上的旋律
線縱向結合的音樂帶來了一系列的後果:多聲部對位準則的確立、推動了
節奏和記譜理論的發展、喚起理性的作曲意識等。12世紀後,trope和
sequence逐漸衰落,人們的注意力很快被複調音樂的新思維所吸引。

4-1 早期的複調音樂

(一)奧干農
西方有記載最早的複調音樂稱為奧干農(organum),約公元9世紀末一篇佚
名的論著《音樂手冊》(Musica Euchiriadis)對這種複調形式有過描述
。最初的organum只是chant的一種演唱方式,即在唱chant的同時唱另一
被稱為organum的附加聲部。

根據《Music Euchiriadis》有兩種organum,第一種為"平行奧干農"
,其上方聲部為chant旋律,稱為主聲部(vox principalis),主聲部
下方附加一organum聲部(vox organalis),若兩聲部常以四或五度平行
進行,則稱為平行奧干農。《Musica Euchiruadis》還提到,將兩平行
奧干農各自分為八度重疊的四聲部,稱為兩聲部奧干農的複合形式(composite
organum)。

第二種為平行奧干農的變體(modified parallel organum),及兩聲部
以同音協向開始,進入四度音程後平行進行,最後斜行回到同音結束。

11世紀開始,organum的理論和實踐出現一些變化,可在Guido的著述《
辨及微芒》(mikrologus)中了解這一時期複調音樂風格上的一些特徵:
一、平行進行仍重要,但自由反向和斜行進行手法增多;二、下方的organum
聲部變得較活潑,出現了上下聲部交錯的現象。由於複調音樂演唱較複雜
,所以一般用於兩獨唱者,重要日子可能增加到兩人以上,與單聲齊唱形
成對比。

(二)華麗奧干農
12世紀左右,organum在11世紀聲部交錯的基礎進一步發展,下聲部轉向
上聲部。新的風格中,原來chant變成了下方的tenor,即"持續聲部"(tenor
,源自拉丁文tenere,意為保持、持續)。tenor聲部中,chant的旋律
被拉長成一串持續音,原曲調特徵降低,改成襯托上聲部。

(三)節奏模式
11世紀,線譜開始使用,音的相對高低可記寫,但節奏記譜上不明確。大
約11, 12世紀發展出一套節奏模式(rhythmic modes),有長短兩類型,
這兩種基本類型可變化出下面六種節奏模式:

1.L   S│L   S│etc.
2.S L  │S L  │etc.
3.L.    S L  │L.    S L  │etc.
4.S L   L.   │S L   L.   │etc.
5.L.   │L.   │etc.
6.S S S│S S S│etc.
上面六種rhythmic modes都是三拍子的,第一、五常用,第四種很少見。

(四)第斯康特
12, 13世紀,一種與華麗裝飾奧干農風格迥異,被稱為第斯康特(discant)
風格的複調音樂開始具有重要影響。discant與organum主要區別在於:discant
的概念是音對音,這種結構模式使樂曲整體上有分句的特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eopor0714 的頭像
    geopor0714

    無言以對

    geopor07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